聽說伊對視頻相親App每個月舉辦 1000 萬場(注意這個“萬”字哦)線上相親。有 4 萬多紅娘每天都給組織活動。如此壯觀相親場面,真嚇了我一跳。一開始以為是因為疫情來了,婚介所都跑線上去,后來卻發現這些人都是網友。網友幫網友,看來脫單真成了“人民戰爭”。我們的媒人文化真是代代相傳,經久不息,借助互聯網老樹開花啊。
“媒人”自古有之。按照古代神話的說法,最早的媒人是女媧。她老人家造人的過程很辛苦,于是想出一個妙招:給這些人配對兒,讓他們自己繁衍后代。這樣人類就可以生生不息,她老人家也就放心地去跳廣場舞了。
被媒人撮合的單身中,身份最高的是一位“女神”。她是昊天上帝和瑤池金母的女兒龍吉公主。她在幫助姜子牙領導的西岐反政府武裝對抗商紂王的圍剿中,被上天的月老好說歹說許配給了大將洪錦,洪錦是姜子牙西周座下的得力神將之一。后來,姜子牙代表上天封神,龍吉公主被封為紅鸞星,是主管婚配等喜事的神仙。所以,我們今天對仰慕的女性叫做“女神”,是有神話道理的。
這些雖然是神話,但是,可見古人心中的媒人不是人類的始祖,就是神仙,地位尊崇。
真實的古代社會,男女之防甚嚴,講究“男女授受不親”?!澳信疅o媒不交”、“女無媒不嫁”、“天上無云不下雨,地上無媒不成親”等,媒人是整個婚嫁制度的一個部分,甚至某些朝代都寫到法律中。
雖說這是維護父母包辦婚姻,維護封建禮教,但是,想一想,媒人確實有他們存在的必要性。古時候小農經濟自給自足,人們的流動性很差,交通和通訊又不發達,想給兒子找對象可選擇余地不大。而媒人就是當時的“度娘+高德地圖”,十村八里哪里有適配男女,她們如數家珍。這事兒找他們最靠譜。
牽線只是一個環節,接下來相親、娶親一連串事情,媒人都是“穿針引線”的那條“線”。古人成親講究“六禮”,六個環節都離不開媒人。
納采:媒人代表男方家去女方家提親。
問名:媒人搞清楚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。
納吉:媒人將女子的名字、八字告訴南方,以便在祖廟占卜。
納征:媒人將男方家聘禮送給女方家。
請期:媒人為男女雙方訂婚。
親迎:新郎親至女家迎娶。
看看,我們今天也大致保留了這樣的禮節。這就是文化的作用。
媒人文化,不是我們民族獨有,國外也有。不僅僅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亞洲,歐洲、非洲等都曾出現過媒人。但是,不同地區媒人的作用不同,像日本和柬埔寨等國與中國較相似,而有的地區,媒人的作用很簡單,僅僅是個“傳話筒”。
在亞洲西部某些地區,找對象特別像現實版的《非誠勿擾》。想出家的單身姑娘,一般白天都坐在自家門口,等過路的小伙子來看。如果小伙子看中哪個,他就會找人前去說媒。不過,媒人的作用只是向姑娘傳達小伙子的求婚意愿,并不做其他的事情。姑娘不管同不同意,都會以燈為號。
如果女方同意,在月初或月末的晚上,將自己閨房的窗戶打開,在屋內點燃一盞油燈。當家人都睡著后,姑娘便把油燈熄滅,暗示小伙子可以從窗戶進來相會。如果不同意,她就會在家人未睡覺時把油燈熄滅。當小伙子喜滋滋爬入姑娘閨房,卻被姑娘老爸老媽逮個正著。不過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后來,當姑娘把燈熄滅后,老司機一般不會急著爬進去,他會估摸姑娘家人都睡熟后再行動......
近代以來,中國廢除了父母包辦婚姻,自由戀愛成為一種常態。但是,“媒人”這種形式卻被人們自愿地保留了下來,直到今天??匆曨l相親網站的勢頭,紅娘不是更少,而是更多。
(新聞截屏)
(新聞截屏)
有人說,媒人的存在根源于我們的文化。中國人的表達講究“含蓄”,而西方人的文化講究“直白”。這種文化的區別,在繪畫等藝術形式有明顯的體現。
中國人在談情說愛格外含蓄,從神話傳說就可見一斑。
西方的天神宙斯、海神波塞冬、太陽神阿波羅及其它諸神無不有著刻骨銘心的愛情、婚姻,無不妻妾成群、子孫滿堂。中國人一旦上升到神,不但不能有七情六欲、談情說愛,甚至上無父母,下無子女,甚至連自己也“來路不明”。
正是因為中國人含蓄的性格,媒人不是可有可無,而是非常必要。他們可以探聽消息,傳達意圖,打破尷尬,穿針引線,做好愛情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把扭扭捏捏的單身男女光明正大地撮合到一起。
所以,我們今天的媒人,盡管沒有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強制力,也不再為維護包辦婚姻而服務,但是,仍然有牽線和傳話的作用。比如如今的婚介所、婚戀網站干的都是牽線的活兒。
視頻相親幾乎是現實相親的翻版。一位紅娘牽頭,一對兒單身聊天。有紅娘給暖場、引導,就不會冷場。所以,就不難理解,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去伊對相親,與其說是沖著異性去的,不是說是因為有紅娘給護著。
當然,媒人還有一個很實際的作用,那就是為雙方討價還價。中國的婚姻從來都不是男女兩個人的事情,關系到兩個家庭甚至家族。特別是中國人普遍還存在“彩禮”這種變相的金錢形式。那么,彩禮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。如果男方家庭覺得彩禮太重或者女方覺得彩禮太少,自己親自出面溝通,一是不好說出口,二來容易談崩。這個時候,媒人去協調就顯得非常合適。